close

<島南手記>洗車店的關門


更新日期:2009/10/29 04:09

政府又發佈景氣燈號正向的訊息,Q3已從憂鬱的藍燈轉為黃藍燈,更樂觀預期Q4可能轉綠燈,但,別忘記同時看看另一項重要經濟指數CCI(消費者信心指數),依然在谷底低盪。

 

舉一個在地經濟現象說明。筆者經常在縣政府附近一家手工洗車店洗車,大約2到3個月一次,空氣品質好,3個月洗一次,品質不佳,2個月就得洗一次,一次 350元。烈日下的鐵皮屋內,一位年約35的年輕人揮汗如雨,帶著兩個年輕小伙子一部洗過一部,至少2小時才能搞定一部,分一分,兩位小伙子時薪不到1百 元。

 

 

最近屏東市區處處施工,民眾罵聲就不談了,施工捲起的飛揚塵土非常嚴重,上個月再度光臨這家洗車店時,門口掛出大大的紅色招租布條,一家經營多年的洗車店,就這麼關門。

 

假如這個社會,都不給勤奮工作的年輕人一個求生存的工作機會,試問,經濟景氣真的已如官方說法那樣樂觀?還是,政府又使出慣常的催眠法,用一大堆小市民看不懂的假數據不斷洗腦,相信政府拉抬經濟的作為是正確的,然後茫然對ECFA點頭稱是。

 

 

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透過紙箱預測法,實際到購物中心的倉管,觀察包裝貨物所使用的紙箱進出數量,藉此屢屢精準預測經濟景氣冷熱,並決定聯準會下一步貨幣政策,究竟是景氣過熱必須緊縮,抑或景氣低迷必須寬鬆。

 

 

選舉文宣強調未來如何大建設、宣傳招商如何成功,又想把公園打造成什麼天堂,這些打高空都無妨,只是,腳不踏到實地、人不走進市場,不會瞭解屏東縣為何不需要大建設。

 

看看小店家一家關過一家,便知道小市民的日子多難過,便明白該提振的是小市民的消費能力與信心,難道,單憑與國際接軌、耗資11億的演藝廳,就能讓小市民過得幸福點?

 

政績的凸顯,宏景的擘劃,如果只能仰賴數據與大建設,這種政績與宏景是不真實的,得利的永遠是少數既得利益企業,這是富人經濟政策,不是庶民經濟。

 

大建設之於地方經濟的無用與虛耗,時間會證明這一切。(吳明忠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d460 的頭像
    od460

    牽手與妳走遍台灣

    od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